第02版:职业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0年9月18日 星期

提升工程2.0试点为“千校结对”添柴加薪
——试点工作助力“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模式探索

□俞寅琳 梁萍儿 王一丹 吴丽洁

背景

为全面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推进1000所中小学校结对帮扶,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2019年4月,省教育厅确定全省1515所义务教育学校结成803对帮扶对子,713所城区学校与802所乡村学校结对。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指导办公室在杭州与金华各选取了一对结对学校作为试点,其他部分试点学校也有结对。本次试点重点考虑以提升工程2.0为驱动引擎,为相关学校深入开展“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工作提供新动力。

“当城里娃学习编程、人工智能时,山里孩子的家中才接通网络;当城里老师玩转于翻转课堂、智慧课堂时,乡村教师正为教室里终于装上了一体机而兴奋,转眼却苦恼于如何更好地使用它。”在参与“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项目前,淳安县左口乡光昌小学教师李赛燕这样感慨。

“结合我省‘千校结对’帮扶行动,提升工程2.0试点增设了‘互联网+义务教育’实践学校,推动‘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内容,这是浙江首创。”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首席专家周跃良说。可以说,提升工程2.0作为驱动引擎,对探索有效的“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工作模式做了积极的尝试。

技术先行,课程支撑,互联网高速公路串起城乡

杭州市三墩小学是光昌小学的结对学校,两校相距157公里,山路崎岖,车程超过3小时。在三墩小学校长金建平看来,开展“互联网+义务教育”帮扶工作,首先要解决技术装备的问题,其次需要大批适合通过网络远程开展的课程资源,这是结对帮扶这条高速公路的“路”和“车”。

第一个要“攻坚克难”的是改善硬件设施,优化技术环境。三墩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作为课堂交流的主会场,硬件基础足以保证双向互动过程中声画同步的良好效果。但是,乡村学校的“荷载能力”如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拍脑袋做的决定,势必事倍功半。于是,在浙江师范大学网络继续教育学院与杭州市西湖区教育技术装备中心的指导下,金建平带领学校相关教师到淳安进行实地考察,结合光昌小学的硬件条件,经过几轮的搭建、测试,把光昌小学接入了“高速公路”。据光昌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介绍:“这其中包括了互动终端、高清摄像机、触控一体机、回声抑制拾音器等硬件设备,确保可以与主会场进行流畅、高清的音视频交互。”

路有了,但想要通过结对帮扶真正实现优秀教育资源共享,还需要建设高质量的课堂,而高质量的课堂背后是高质量的课程支撑。这下,教师们在提升工程2.0中学习到的“十八般武艺”有了更大的施展之所。

到目前为止,三墩小学先后与光昌小学开展了62节次城乡同步课堂。这仿佛为大山里的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开阔世界的门。一节音乐同步课下课后,光昌小学的一名孩子雀跃:“原来音乐的世界这么有趣!”

同为“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学校的义乌市保联小学和楂林小学也遵循着浙师大专家的建议复刻了这一帮扶模式,所不同的是,除了同步课堂,还借助“之江汇”教育广场扩大了共享的范围。试点一年间,保联小学的骨干教师在“之江汇”同步课程板块中,一口气推出了13门拓展课,包括电影音乐之旅、春江茶暖、思维乐园、朗诵指导、英语口语等,课程好学好玩,为结对帮扶的楂林小学提供了强有力的课程支撑。

网络是开放的,这些课程甚至也吸引了省内其他学校学生的兴趣。截至目前,保联小学开设的这些拓展课程已累计有8956名学生报名学习。“用音乐讲故事,在情境中聆听音乐,起于音乐,又不止于音乐,带你探寻音乐背后的故事,感悟人生真谛。”王海平老师“掌舵”的这门电影音乐之旅课程,已有176708人关注。

优势互补,协作共探,同步课堂互动有声有色

参与“互联网+义务教育”帮扶的对子学校,往往是由一个城区优质资源学校与一个或多个教育薄弱地区的乡村学校构成。因此,“互联网+义务教育”往往被误解为城区学校输出资源,乡村学校被动接受的模式。对此,浙师大网络继续教育学院的专家持不同的看法。“对结对帮扶的理解不能局限在将城区学校的课堂直播到乡村学校。”在楂林小学进行提升工程试点调研时专家阮高峰说,“应该站在城、乡两地教师如何协同的角度,针对两个课堂不同的学生情况设计最合适的教学干预。同时也要考虑到两所学校的特色,特别是乡村学校的特色,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

在这种思路指引下,楂林小学与保联小学的学科教师也结对开始了对协同教学的探索。“那种游离在课堂教学之外,单纯负责技术设备操作和纪律维护的教学组织方式在我们的同步课堂中是不存在的。”楂林小学的丁老师说。不仅如此,楂林小学因地制宜整合当地非遗文化开发的竹艺作品制作特色课程共享给保联小学,颇受城区孩子们的喜爱。

对此,光昌小学、三墩小学的教师也开展了更多的探索。他们发现,不同的学科开展城乡同步课堂需要不同的交互类型和开展方式。“语文、数学、科学这样的课可能更适合结对的学校老师讲,帮扶的学校学生听,而音乐、美术、体育这样的课可能更适合双方实时的互动,才会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三墩小学副校长郑影竹说。

对于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新湖校区的美术教师宋若飞来说,随着提升工程2.0试点的深入,她对“互联网+义务教育”的理解也在不断丰富。在她看来,互联网串接了两个课堂的师生,双方都拓宽了视野,也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在准备“眼睛的创想”同步课堂时,她通过与受援学校教师毛文鸽的不断交流沟通,不断地修改、调整教学策略,争取在课堂上做到高度默契的配合,将更好的上课体验带给每个学生。而信息化技术也让原本普通的儿童美术课变得更有趣、更有延展性。

“互联网是经纬纵横交错的线,串起了教学教研的新模式;提升工程2.0是贯穿工作学习的好平台,碰撞交流、双赢互利促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上下求索,永不停步!”据新湖校区校长严丽萍介绍,下一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将更深入,广泛渗透在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科学习的路径将更加多元,学习方式也将随着教学路径的拓展得到最大程度的变革。

院校引领,头脑风暴,同步教研促进协同发展

教研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一个优秀的教研组能够提升教师成长的速度和质量。而对于一所乡村学校,教师流动性大,尤其是优秀教师的外流更使得学校教师成长面临巨大困难。楂林小学校长丁国钦感慨:“‘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为我们的教师找到了研修共同体,提升工程2.0试点为我们学校教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为我们开启了协同研修的新模式。”

这里所说的新模式,是指三墩小学、光昌小学的教师们基于钉钉、QQ、微信等社交软件,构建了学科共同体,开展集体备课、上课与反思,在遇到双方都觉得有必要拓展的主题时,再由浙师大网络继续教育学院协调专家组织专题研修活动。

楂林小学的年轻教师们对这一模式感受也非常深刻。借助同步教研,他们不用与保联小学的教师坐在一起,即可通过网络畅所欲言、分享所得;可以及时提出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对方共同探讨;也可以参加保联小学开展的各类研修活动。这些现在是两校教师研修的日常。

一年的试点开展告一段落,面对采访,楂林小学的一位教师回顾了自己的成长:“这种研修方式不仅让我汲取到城区骨干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经验精华,也让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轨迹,受益匪浅。”李赛燕也有同样的感受:“对于一名来自只有13位教师的小规模学校教师来说,这种模式让我找到了组织,也找到学科教研的氛围,并得到前辈名师的指导。我对自己的发展更有信心。”

实际上,不仅是乡村教师们感受到了成长,城区学校教师同样也在这种结对实践中得到了成长。“通过结对帮扶,教师们对学科教学、对教师专业发展也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我们看来,结对帮扶不仅是一方在原地,等另一方赶上来。更重要的是在双方步调一致之后,再一起向前进步。”金建平说。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