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谈桥中心小学 蒋萍丽
近年来,由于家庭对孩子过度宠爱,家长更偏重孩子智育的发展,不少学校的感恩教育又往往停留于“纸上谈兵”,学生的感恩情怀得不到培养。怎样让感恩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促进其感恩行为习惯的养成呢?笔者所在学校于2015年9月提出了“体验式”感恩教育,把每周一节感恩课程纳入学校课表,并力求通过体验实践活动,使感恩教育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
一、分析感恩现状,整体设计体验式目标
学校将体验式教育引入感恩教育中,同时确定四大体验感恩主题——“感谢祖国培育我”“感谢长辈养育我”“感谢老师教育我”“感谢他人帮助我”。为让教育更贴近学生实际,学校还构建了低、中、高年级螺旋上升的感恩目标体系。
二、开发体验式课程资源,编写校本教材
1.以课程纲要为引领,确定单元主题。感恩目标体系确定后,学校在专家们的引领下,围绕四大主题,组织学校德育骨干教师收集体验式课程资源,编写了校本教材。为让此套校本教材更科学,在编写教材之初,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备了《体验式感恩教育》课程纲要。同时,每个主题为每学段的学生量身打造60个校内外经典体验实践活动。
2.以认知规律为依据,组织实践主题。为使感恩教育真正发挥实效,学校里必须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认知方式等,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因此,在开展体验实践活动时,学校会依据各年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借助学生生活场景,设计各项与之相符相关的实践活动,努力把感恩教育做得更实、更真。
3.以多元评价为手段,深化体验主题。为让学生们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历程,学校专门印制了有着“快乐考评”“感恩指数”等板块的《我的感恩足迹》成长小档案,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体验后,通过自我评价、同伴互评、他人评价等方式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实际表现,促进其自我反思、调整、完善。
三、加强研究性学习,强化场景体验
1.以经典活动为载体,让体验式感恩进驻幸福童年。我们精心设计感恩经典活动,努力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会到感恩的快乐。其一,我们围绕学生年龄特点,打造各项体验活动。一个个活动背后都与体验式感恩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行动中感悟,又以行动中表感谢。其二,营造浓厚的校园感恩文化教育氛围,让学校的每一堵墙都会说话,让学生身处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最大限度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2.以研究性学习为抓手,让体验式感恩助推综合能力。在体验式感恩教材中,研究性主题已成为学校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在3~6年级中,学校从整体层面上制订、设计实施框架;各班教师自主选题,制订详细的实施规划;引导学生成立研究小组,商讨研究计划;引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实地体验,形成研究性学习成果;组织学生开展多元展示,通过各种评价推进活动的深入开展。
3.以校外实践为延伸,让体验式感恩溢满学生生活。每年,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在各年级中分别组织形式各样的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学校大队部还鼓励各中队利用“万名学生下社区进村落活动”,带着学生走进市级校外实践基地。寒、暑假中,学校精心设计感恩实践作业,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在活动中感悟感恩之情。
四、倡导多元评价,感恩银行促发展
1.成立“感恩阳光银行”,拓宽评价渠道。在开展感恩教育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感恩意识。为进一步深化感恩教育的研究成果,学校把学生在校的学习习惯、课堂表现、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生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均纳入感恩教育的范畴,拓展感恩教育的功能;成立了“感恩阳光银行”,对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感恩行动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2.建“三位一体”模式,完善评价机制。学校成立“感恩阳光银行”董事局(领导层)、总行(大队层)、支行(班级层)的“三位一体”的模式,各层各设其职,各司其职。每天“储户”(学生)根据感恩存储行为进行“得币”活动,如学生有不良记录则以“加油”章做温馨提示。一天内没有出现“加油章”,学生即可获得相应颜色的感恩阳光币。感恩阳光币的管理做到“每日一登记,每周一通报,每月一评比,每学期一小结,每学年一表彰”。各支行根据“储户”储蓄情况,评选出“月感恩标兵”“学期感恩之星”“学年感恩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