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独角戏:
她选择和学生一起“海疯”
□本报记者 黄莉萍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两千多年前孔子描绘的师生在大自然中优游的教育境界,仿佛是个梦,却正是我追求的教育境界。”
她曾经把音乐带进课堂,师生一遍遍地在钢琴声中朗诵《再别康桥》;把红叶带进课堂,在红叶的飘洒中体会闻一多赋予人生的色彩含义;上戴望舒的《雨巷》,干脆把学生带到学校旁边的青石板巷,抚摩古墙与老屋的苔痕……
提及曾经在舟山师范学校和学生们8年的“海疯”,邹碧艳的眼睛会瞬间熠熠生辉。那段诗意般的语文教学生涯,印刻在她和她曾经学生们的生命记忆里。17年前到舟山中学任教后,她依然想追求这样的教育境界。而要让高中学生“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确实更像一个梦。但倔强的她仍然要让这个梦实现。
拒绝唱独角戏的“外来户”
高中的语文教学和师范的完全不同。虽心有准备,进入舟山中学第一年,邹碧艳依然坐立不安,陷入了迷茫。
学生们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理科学习上,课外连对语文的预习也不能实现。邹碧艳更发现,不仅自己精心设计的课内外语文活动难以开展,就连正常的语文课也像是自己在演一场自说自话的独角戏。“学生没有主动参与意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有效,你想来点灵动浪漫的文学浸润,学生们心心念念的却是紧张高效的理科试题……”
迷茫的邹碧艳不止一次扪心自问:3年下来,我在学生心里能留下什么?
当时在舟山中学任教的特级教师杨林看出了她的焦虑,说了一段令她记忆犹新的话语:“高中老师更像是戴着镣铐的舞者,既是舞者,就仍然可以舞得漂亮些、灵动些。训练要实,但导学要活。你有你的特长,不要失去自我。”
“我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他们不是知识的容器,更不是训练的机器;所以还得把语文课上活,要让学生与语文建立感情,让语文与生活建立联系。”邹碧艳决定突破困境,超越自我。
“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画面中的邹碧艳拿着《我的诗篇》场记板,一旁的男生展示着点映名单和电影票。师生俩都笑得青春洋溢、阳光灿烂。这是2016年她带的“小2”班高二时的最后一次语文活动。“从我班发起到最后110多人点映观影,吸引我的不只是众筹方式,更因为它讲的是关于诗的故事。”
高中3年,每学期,邹碧艳的学生们自发组织一场诗会。教室、校园甚至电影院,都曾留下过师生们吟诵诗歌的青春身影。“他们一开始会害羞,却渐渐投入到诗的世界真诚地表达着自己。”然而,她带学生们进入的不仅仅是诗歌之门。
“我让学生放开课本的束缚,通读全剧,将曹禺先生《雷雨》中他们认为最集中最尖锐的矛盾冲突通过课本剧改编搬上舞台。”教学楼一侧临时开辟的“走廊剧场”上,邹碧艳的学生们经过通读、改编、参演、观看,积极而深刻地了解了剧中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激烈冲突。她不再唱独角戏,语文课也经常变成了课本剧演出、辩论会、演讲会以及读书会等活动。
17年来,邹碧艳任教的班级都会有若干个读书小组,每学期初确立各自的读书计划。高一(11)班第二小组11月的读书计划是外国经典名著,他们列出的推荐书目有《哈姆雷特》《麦田里的守望者》《巴黎圣母院》《变形记》等10多部。“我们每个组员会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名著进行每天15分钟的课外阅读,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在小组内交流,并在每星期一的阅读分享课上集中汇报。”组长徐旖旎每个月还要联合组员开展一次读书会活动,形成一篇小组读书总结,“我们在阅读和讨论中思考人生,还学到更多的写作技巧,受益颇多”。
一年下来,每位同学的阅读量可达两三百万字。
思辨让语文有了生命高度
她似乎从来不担心学生会走向她并不了解的“地界”,而热忱地“想把学生带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让语文学习与时代脉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她要求学生阅读报纸,组织新闻发布会,参加社会调查活动等。而后,学生轮番上阵的“课前五分钟”演讲中,得论述一些邹碧艳安排的类似“答案在你心中”的具有两难性和语境式的话题,充分调动其思维能力和说理能力;把网上某事件的一些热门评论印发给学生提前阅读,在讲评课上组织学生进行思辨讨论,讨论其存在的逻辑谬误和正确的说理方法;开设逻辑知识课后,让学生组织一场以逻辑知识为主题的“开脑洞”活动……
“‘开脑洞’活动更像福尔摩斯探案,学生利用逻辑推理推出‘凶手是谁’或者‘手机的主人是谁’等。”邹碧艳知道,这些“另类的、烧脑的东西,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有热力,能吸引学生跟着你走”。
将思辨性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引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来,是邹碧艳教了多年语文后感到较为迫切的一个选择。“思辨性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并非是语文教师的专属,但作为母语教师,应该在这方面有更多的担当。”
因此,课堂上她会就《荷塘月色》文中的景物描写部分,尤其是一系列博喻,提出“是否合适”的质疑;对鲁迅的《拿来主义》,与学生们一起探讨作为驳论文在论述逻辑上是否存在欠缺……
“我想做一个敢于对经典提出质疑,不依赖于教材解读参考,不走寻常教学路的老师;做一个能够拥有科学理性的态度,具体分析演绎、不哗众取宠的老师。”这些年,邹碧艳在主持浙江省重点教研课题“基于理性思维培养的高中议论文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也因此积累了大量专业理性思维培养素材并开出了专门的逻辑知识课。“《师说》可以用来讲解概念分析和对比论证,《劝学》可以用来讲解类比论证……”在邹碧艳的逻辑知识课上,对比思维、因果思维、归谬思维、归纳推理等逻辑思维在一个个故事和学生优秀作品中“缓缓走来”。而结论,邹碧艳认为并不要紧,“重要的是展现给学生这个思维的过程,扩展他们的思考空间和多元角度,然后才能谈得上思想的深化和升华”。
学生邵斯绮有段时间理性思维上遇到了瓶颈,邹碧艳就为她推荐了哲学家托马斯·潘恩的《常识》。在2017年的高考中,邵斯绮的《人生突围》成为新高考全省10篇满分作文之一。实际上,邹碧艳推荐给学生们拓展理性思维的书籍还有很多。《好好讲道理》《论证是一门学问》《明亮的对话》等都让学生们爱不释手。“有学生说‘这些书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写作,这是我想让学生们3年后带走的礼物。”语文教师邹碧艳最看重作文教学,却废除了作文本。作文,变成了“关注生活常写随笔”,“学生想写什么写什么;也变成了演讲、辩论时的讲稿,戏剧表演中的剧本,诗会中创作的诗歌……”“就是要让学生感到写作是很随便、很自由、特轻松的一件事,是思想的碰撞,是与自己心灵的真诚对话!”
“对,这就是生活中的语文!”
和学生一起众筹电影《我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