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现在还没毕业,但已有不少实践经历,完全能独立胜任一个岗位。”在2月10日举行的宁波市第28届高校毕业生供需洽谈会的首场大型招聘会上,宁波工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大二学生小陆“混”在一众应届大学毕业生中,积极地向企业“推销”自己。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高校求职大军里,近些年越来越多地“混”进了不少像小陆一样的非应届毕业生。这些“蹭会一族”缘何频繁出现且热衷与企业“过招”?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自从走进大学校园,学校就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我们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所以我想见识一下招聘会,听听用人单位的要求,可能会对自己今后的学业规划有帮助。”寒假期间,浙江工商大学大一新生小郑没闲着,一连逛了好几场招聘会。他告诉记者,从一开始只敢在展位前徘徊到终于鼓起勇气上前咨询,才发现看似小小的一个举动其实需要有很充足的心理准备,“在这之后,我心中的慌乱减少了许多,也掌握了一些交流面试的技巧”。
而对于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小吴来说,正是在大二时误打误撞参加了一次招聘会,才让他有所醒悟。“以前一直以为我学的这个专业只需要安心学好专业知识就可以了,但招聘会上面试官得知我没有任何实习经历后便不再搭理我,追问后我才知道,原来用人单位很看重实践。”此后,小吴不再一味埋头读书,而是调整了学习方法,开始注重社会实践,利用假期和空余时间做超市收银员、保险公司统计员,还自己批发商品售卖,“虽然都只是很小的工作,但我从中收获了很多”。就在去年12月的校园招聘会上,即将毕业的他面试时表现自信且从容,不出意外地收到了好几家公司抛来的橄榄枝。
除了把招聘会当成“就业演习场”外,还有许多大学生则借“蹭会”打探就业行情,了解自身不足。一名绍兴文理学院的大二学生告诉记者,自己学的是网络工程专业,对计算机和数学一直很有兴趣,但学着学着忽然觉得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将来到底适合做什么,于是想到了去招聘会上转转,好定下就业目标。“通过对照企业发布的岗位以及从事该岗位需要掌握的技能,我发现自己学得过于宽泛,缺少针对性。”该生表示。
就“蹭会一族”现象,有教育专家曾指出,大一、大二学生过早涉足招聘会容易加深他们学习的功利心态,不利于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会造成应聘现场职位的虚假紧张,制造职位供不应求的假象,从而对企业和求职者产生误导。对此,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创业中心副主任郑伟俊认为,之所以“蹭会一族”越来越多,是因为当下的学生就业观念更加多元,加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初中、高中就已提前渗入,使得大一、大二学生想尽快了解自己所学专业行业未来发展的情况。“面对新形势,我们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应该及时转变工作方式,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学习和就业。
在温州大学就业工作处处长周伟国看来,低年级学生主动提前到招聘会体验是好事。树立危机意识,从电脑游戏中抽出身来,用心准备简历,敢于站到用人单位前展示自我,这份勇气和努力值得首肯。但他也提醒学生,既然“蹭”了,就千万不能只是走过场,要在就业市场的浪潮中练就一双慧眼,及时捕捉产业、行业的最新动态。比如,看企业提供的岗位是否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口,是否与自己的职业规划路径匹配,是否契合自身的兴趣点,学会合理看待并评估薪酬与自身预期,用“慢就业”的心态应对“难就业”的现状,摈弃“拣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就业态度,使自己在一次次“蹭会”中变得更加成熟、理性。
企业是否欢迎这些“蹭会一族”?金华子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女士的观点代表了不少企业的想法。她说,对于优秀且满怀抱负的学生,企业求之不得,他们关注就业形势的态度值得肯定。在保证学业的前提下,公司愿意为他们提供实习岗位,既方便培训,也有利于发掘可塑之才。